拉康式精神分析
2022-10-16 拉康式精神分析
todo 2023-12-14 编辑,这个 md 应该是我看“罗明落”的视频总结出来的。
认同一个人的最好证明就是做和他一样的事。
Signifier, Signified 能指、所指
能指,是指构成语言符号的形象和声音,是表达这些概念和意象的过程。
所指,各种概念、各种意象。
大他者:语言结构
大他者就是语言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秩序,我们一旦进入通过语言进入社会,一方面我们成了社会承认的主体,另一方面我们也失去了对实在界的直接把握。
这个就是拉康说的能指和所指分离,实在的所指永远没法经由能指获得,我们只能不断地在从一个能指滑落到下一个能指,永远接近不了所指。
人的精神世界是浸泡在语言环境之中,我们的言行思维,都是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和支配并与之产生交互作用。人的潜意识结构,也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而潜意识之所以具有这种类似语言的结构,正是人的精神世界浸泡在语言环境之中的结果。
大他者就是弗洛伊德提到的“被监视妄想”,指你想做什么的时候,你内心又在不断打压你做事情决心的声音,这个声音最早来源于“父母”的声音,由他们的声音所产生的“禁令”,接下来这个声音又由社会话语所接管。这导致主体无法好好享受自己的欲望,面对自己想要的。而主体已经被语言所结构了,他也不知道他所要的那个无意识的欲望是什么。
同时,幻想也是主体组织自身的方式。如果没有幻想,主体还必须直面实在界,而根据拉康体系观点,这会是创伤性的体验,因为实在界是个“大荒漠”或者“空”。
作为大他者的符号系统本身就存在缺陷,表现为它永远无法让主体满意,它只能让主体永远围着某个空虚的内核绕圈子。大他者甚至无法明确表述欲望,所以主体才会困惑于大他者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构造各种幻想,进行强迫症空转。
说明语言的表达有剩余。
对于实在之物的符号化,永远是一个有损的过程,所以,在符号秩序中,主体永远无法知道和满足自己的欲望,永远找不到“终极答案”。
由于主体的思考和表达需要通过符号秩序,主体容易产生错觉,误认为符号秩序是一种先天存在。
大他者的在场宣判了主体自足全能的幻象的破灭,也造成了欲望对象的虚无缥缈。
小他者:镜像
小他者指想象界中的他者。
主体性是通过在镜子中被建构起来的幻象而建立的,主体性是通过他者的凝视而建立的。
对象 a
对象 a 就是我们永远在追求,但是永远不能真正达到的东西。是原初丧失后留下的伤痕。我们永远无法回到原初的经验本身。
对象 a 被作为欲望的原因,永远追不到就是欲望的本质。对象 a 是主体永远丢失的东西。所以被欲望的对象总是充当对象 a 的替代品。主体从全能幻想的自足者状态转入了语言维度,对象 a 也就遗落了,这是阉割的产物。于是人本质上就成了欲望的主体,他将不断的“找回那一块”。欲望的主体是分裂的主体,标志着主体欲望满足是不可能的。
就想象而言,对象 a 是主体试图弥补与母亲的裂缝的菲勒斯能指;就实在而言,它是逃脱了语言符号化的残余;就象征而言,它是欲望的能指,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
人的欲望不同于动物的欲望;不是一个实在的、实证的、既定的指向对象物的欲望;而是指向另一个人的欲望的欲望。换句话说,欲望并不是对某物或某人的欲望,而是对他者欲望的欲望。
对象 a 是驱使欲望运行的客体,尤其是那些定义了驱力的部分客体。驱力并不直达对象 a,而是围绕其旋转。
对象 a 不可符号化,它是缺乏本身,是一个“空”。
意识结构理论(三界理论)
实在界是主体经验不可言说的终极界限。
象征界,主体妄图抵抗实在界的产物。
想象界,通过他者构建出来的世界。
意识发展阶段
主体出生后会带有原初创伤,那是一种分离焦虑,永远不能满足。主体在以后会意识到这一点。
“出生”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创伤性的。而前者是一种“母子共同体”的状态,后者是一种“母子分离”,但是又“没有意识”的状态。
镜像阶段,婴儿在“镜子”中学到了自己的形象,当他经过了这个镜像阶段之后,他就有他的“自我”了,尽管这个“自我”实际上只是他母亲眼中的他。
这一阶段的出现,就意味着婴儿与母亲分离的开始,婴儿逐渐发展出自身的主体性。
进入到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二阶段后,儿童意识到了父亲的存在,父亲的存在在拉康看来,象征着法规和秩序,也是一种家庭和社会的制度,这种象征或者说这种法规制度,就是父亲的话语,儿童认同和习得这套言语的过程,就是精神世界被语言环境浸泡的过程,也就是被文化环境塑造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儿童逐渐将父亲这一虚幻的意象,借助语言、家庭规则、以及与父亲真实的互动等等方式,加以象征化,映照进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精神世界中一个实实在在的父亲的精神形象,而父亲这一意象,也从想象界,经由象征界的过渡,进入到儿童的实在界。
“自我”其实是被母亲的目光虚构出来的,并且这种虚构、假象从此牢牢根植于婴儿的身体之中。
主体的自恋已经是误认他者的异恋,欲望对象不再是直接的主体想要的对象,也不再与主体自身相关,而是经过他者中介了的东西。主体常常以为在爱自己,可是却是在爱他者之爱。
主体为了保卫他对自我的幻象,将发展出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应是灵活多变的,主体应会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防御方式。而防御机制一旦僵化,就会引发主体的精神症状。
欲望理论
需要是原初性的。
需求是经过语言结构化之后的需要。
欲望,语言所表达的需求与主体自身所希望获得的需要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这其中缺失的部分,称之为欲望。即用语言所无法表述出的需要。欲望是需要以需求表达时产生的剩余或衍生物。
欲望是主体对本体论意义上的缺失之物永不可能实现的欲求。
Desire is the inexhaustible inner drive that the subject, in the aspect of castration, hears the decisive sound of losing something, and turns there in order to regain what is missing.
欲望就是主体在被阉割的方面,听到了决定性的、失去某种东西的声音,为了取回缺失物而转向那里的不尽内驱动力。
欲望是能指的缺席,欲望是缺失的转喻,说明欲望本身总不能被完全表征。主体无论欲望什么,他得到的只是满足需要的具象对象,他只能不断地“要”,从一个能指滑到另一个能指,可是每一个能指却都转喻式地与那个永恒的缺失隐隐地联结。因此,欲望是永远无法真正满足的。欲望经由那个内部的无的驱动,它唯一的实现就是自身的再生产:永远的欲望。
力比多并不是一个神秘的、生物维度上的实在物,而是一种主体透过语言与外部世界形成的欲望关系,而这种所谓外部世界,本身便是一种被建构的,主观的,滞后的产物。
“从来不存在性关系那样的东西”。性欲不过是一种象征和想象的产物。拉康引用拉•罗歇福柯的一句名言“有些人如果从来没有听说过爱,他们就从来不会堕入情网”。以此证明,爱情实际上是“得之于象征”、“得之于他者”的。
欲望是欲望大他者的欲望。
人格结构理论
每一个他者,都是一个镜像,我们都能从这个镜子里建构起一个“自我”。
主体会有一个主人格,它往往来自于对他影响最大的那个人,比如说,有些人受他的妈妈影响最大。但与此同时,他除了受他妈妈影响,肯定也要受别人的影响。所以,大多数人的精神结构就是,主人格居于最中央的位置,然后围绕着主人格,有很多零零碎碎的、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小自我”,它们各自代表了一种自我认同。
性化秩序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不是生物学上的定义,而是两种性化的主体位置,区分依据是主体可获得的享乐类型。
菲勒斯享乐即占有的享乐,是定义男性结构的东西。
在拉康的性化公式里,所有男性都是被阉割的,只有一个男性例外,而这个男性是象征性的。男性共同体是靠一个象征的、完满未被阉割的男性所支撑的。男性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被认知的,因为他们都被菲勒斯法则所阉割。
而并非所有的女性都是被阉割的,所以女性可以不受菲勒斯法则所约束。女性可以遵守菲勒斯法则,也可以不遵守。
男性只能通过菲勒斯享乐来享乐。
女性结构的享乐是一种更抽象的享乐,一种无法言说的享乐,可以不以占有为享乐。
性别归根结底是语言结构的产物,生理男性和生理女性的区分也是语言结构的产物,其是为了稳固异性恋的霸权。
想象菲勒斯是母亲的欲望对象。
象征菲勒斯是大他者的欲望能指。
菲勒斯是在场的,而阴具是不在场的。所以菲勒斯总是意味着某个东西的在场,意味着能填补某些缺失,意味着一种完满的东西。
精神分析不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的。
创伤与凝视
创伤是通过对创伤本身进行符号化(通过作为大他者的语言结构进行回溯性建构)之后发挥作用的,它通过他者凝视赋予创伤事件以意义,这个他者往往是与主体欲望有关的他者。
快乐原则
快乐原则就是要阻止主体去追求对象 a,因为接近对象 a 会让主体感到痛苦。只允许死亡驱力违反快乐原则。
快乐原则通过降低主体的心理能量来让主体感到快乐。心理能量是指当你聚焦于某个外部客体的时候,你的心理能量会增加;当你减少聚焦或者处理完某件事的时候,心理能量就会减少。
一直处于内部世界会使快乐原则无法发挥作用。
关于恋爱
恋爱是因为主体和对方具有主体相似性,让主体找到了“自己”。
把馈赠当作生命中的惊喜来接受。
关于禁忌
人天生有一种对神性的追求,不愿束缚于禁忌中。
暴露狂的发生机制是挑战大他者,让大他者现身,并幻想自己是大他者来凝视自己。
关于死亡
要去“哀悼”,否则走不出亲人的死亡。
受虐倾向
Feel the power of destruction and the power of life merging in the pain. Sexual desire is a desire for life.
在疼痛中感受到毁灭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在融合。性欲就是一种生命欲。
关于梦
对梦的复述也是通过自我审查机制才实现的。
三种主体结构
神经症,就是“大多数人”。压抑了阉割。
性倒错,拒认阉割,企图自己做大他者,定义符号系统。想回到与母亲的二元享乐关系。
精神病,不进入象征秩序。
关于失恋
亲密关系可以营造出“共生幻象”。失恋造成主体“共生体验”的缺失。
走出失恋痛苦的方法:
- 关注失恋前的美好。
- “去新”。
恋物癖、雌雄同体
恋物癖者否认母亲没有菲勒斯的事实,试图幻想母亲有菲勒斯。